Aries Wong
  • Home
  • Research
  • Knowledge Transfer
  • Teaching
    • Service-learn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conomics for Hong Kong
    • Economics for Digital Economy

人與科技的競賽

6/23/2020

0 Comments

 
疫情在短短數月間重創世界,肺炎傳染性高,需要大規模的社區隔離措施,為生産活動帶來重大挑戰。不過同一時間,這場疫情亦提醒了社會科技及機械化生產可能在提高生產力以外,還有一個「無懼疫情」的好處。

機械人冒起

近年應用於生產的機械人科技持續發展,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資料,全球應用在工業上的機械人 於2018年已經超過二百萬部,較5年前差不多增加一倍,其中以汽車工業和電子晶片產業最為積極採用。同一時間機械人的銷售仍在增速,銷售數量 在2018年達到四十萬部,根據這個趨勢,5年工業機械人的存量就會再翻一翻。

機械人科技在日本、美國、德國等已發展國家起步較早,但是近年中國在政策大力推動下正在急起直追,單在2018年的銷售中便有大約三成五是來自中國的定單,而中國的機械人總量亦已在2016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然而相對於龐大的勞動力,中國在製造業每一萬人只有約140個機械人,雖然高於世界平均密度,但是仍然落後於歐美日本。

曾於中大而現於史丹福的李宏彬跟幾位學者,曾經對於中國企業使用機械人科技的情況做過一個初步的調查(註1)。不出所料,面對工資高漲、勞工流失嚴重和生產工序刻版的企業,較為樂意採用自動化科技。或許有點意外的是,即使政府政策大力提倡探用機械人科技,但是國有企業事實上較少採用相關科技,似乎市場競爭仍然是改進效率更重要動力。

勞工的惡夢?

上述硏究也有提出一個觀察,就是中國勞工對於機械化生產帶來的就業威脅似乎感到較少的憂慮,大概是研究之時中國經濟仍較正面,在工資向上和勞工流動性高的背景下機械人的影響較難察覺所致。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人類對於被機械取代仍是有種揮之不去的恐懼。早在初次工業革命時,這種恐懼已經引起各種憂慮和躁動(註2),雖有誇大之嫌,但是英國 在19世紀的盧德運動(Luddite)和斯溫暴動(Swing riots)始終都跟這種恐懼脫不了關係。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主要是動力上的突破,在取代人類工作時存在很大限制。到了最新一輪的科技突破,卻在於網絡發展帶來的大數據以及數據分析加上機器學習聚合而成的人工智能,因此帶來的自動化或機械化的程度必然更深更廣,正當哪些職業會在未來消失成為近年熱門議題之時,這次科技對於勞工市場的衝擊,又是否只像工業革命一樣「有驚無險」。

麻省理工的艾塞默魯教授(Daron Acemoglu)跟他的學生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在科技對於勞工市場方面的影響有頗多的硏究。科技應用其實可以透過不同渠道影響勞工市場,一方面科技無可避免取代某些工種帶來失業,但是新科技的應用也往往需要新的專才輔助,從而衍生新的工種。另外,科技提升生產力也能帶動產業而間接增加勞工需求,而這種生産力的變化也可能為經濟結構帶來調整,要是經濟活動因而向勞工更為密集的產業過渡,同樣也會帶動勞工需求。19世紀後期,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為了解這些複雜的渠道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機會。無可避免,收割機等器材取代了大量原來的人力,但是同樣帶來了不少有關農業器械製造和維修的新工種。同一時間,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容許工業持續擴張,由於工業生產較農業生產更為勞工密集,因此這種經濟轉型也推動了勞工需求。

教育開啟新工種

他們在其中一篇硏究中,曾經檢視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勞工收入變化以及科技在其中的角色(註3)。二次大戰後的四十年間,美國勞工年均收入增長大約百分之二點五,但是在最近的三十年間急速放緩至百分之一點三,當中生產力增長放緩是其中重要因素,可能反映最新一輪的科技突破仍較早期的創新遜色。不過,科技在最近三十年沒法創造足夠的新工種抵消被其替代的工種,亦起著關鍵作用。其中一個解釋是,並非最新一輪的科技創新無法創造新的工種,而是現有人力資源仍未具備新工種的所需技能,因而令到相關工種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大受限制。觀乎近年招聘廣告中滿是數據分析職位、編程成為愈來愈多職位的要求,但是相關技能卻是近年才開始在課程中較為普及教授,這種解釋似乎不無道理。由此可見,假如科技帶來的工種流失不可亦不應避免,減低勞工市場所受衝擊的重點,其實是在教育。

註1:Cheng, H., Jia, R., Li, D., & Li, H. (2019). The rise of robots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2), 71-88.

註2: Mokyr, J., Vickers, C., & Ziebarth, N. L. (2015).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ical anxiety and the futur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is time differ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3), 31-50.

註3: Acemoglu, D., & Restrepo, P. (2019). Automation and new tasks: 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 labo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2), 3-30.

刊於2020年6月23日信報
0 Comment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22
    October 2021
    May 2021
    Febr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September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February 2019
    Novem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March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