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s Wong
  • Home
  • Research
  • Knowledge Transfer
  • Teaching
    • Service-learn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conomics for Hong Kong
    • Economics for Digital Economy

​湊仔經濟學的補白:教學篇

6/16/2018

0 Comments

 
養兒育女離不開教育,只要在每次分派中小學時到各派位中心看看,你就知道子女教育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而教育恐怕是家長養兒育女投放最多資源的地方。家長為子女教育不單花上大量時間金錢,為爭取入讀心儀的幼稚園,更有家長會為子女的出生月份也要計算一番(傳聞部分幼稚園心儀入學時年紀較大的學童)。

贏在起跑線?

大細仔的爭論在外國也有,原因卻是認為年紀較大的大仔在學習表現會較細仔優勝。事實上,大部分經濟學的實證硏究似乎也支持大仔的考試成績較佳,但也有硏究提出一個有趣的角度給家長思考,就是長遠而言大仔較細仔在同年齡時的收入其實較低(註1)。這個結果某程度可以理解為大仔在學時期的優勢(以及帶來的相關後果),其實不足以彌補因為較遲畢業(以年紀計)所損失的工作經驗,為收入帶來的影響。我並不認為人生應以金錢衡量,更不認為讀書只是為賺取更高收入,但假如一個家長真是為了要贏在起跑線而大費周章的話,或者應該三思。

說回教育,究竟家長千方百計或是求神拜佛要讓子女擠入名校是否值得?無可否認,如果你把名校畢業生的學術表現跟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比較時,很可能你會發現頗為顯著的差異,但這種比較存在經濟學中稱為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的問題。這些名校在自主收生的範圍內,收取的都是較為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到畢業時固然也容易勝人一籌,但這卻不一定代表這些名校在提升學生表現有過人之處。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者李維特(Steve Levitt)跟另外兩位學者,曾經利用部分以抽韱決定取錄學生的芝加哥公立學校的資料,硏究經隨機抽中而非被挑選入讀的名校學生是否真的獲益(註2)。出人意表的是,他們的结果發現中韱跟沒有抽中的學生,雖然最終入讀排名差異甚大的學校,但兩者的學術成績卻沒有顯著差異。對於成績本身較差而能中韱入讀名校者,寄望的朋輩效應不但沒有出現,成績反而較沒有抽中的學生還差。這個意外結果,或多或少印證了其他包括心理學在內的學科,關於跟友儕差距太大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理論。

天生還是栽培?

現今父母為「培育」子女成才,費盡心力,把人生的焦點似乎都全放在小朋友身上。這方面我倒希望提及李維特另一個研究的意外發現,這個硏究的目的本來在於探討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成績差異(註3),但利在計量進行估算時必然需要把其他可能影響成績的因素都包括在內,於是間接發掘出一堆李維特在蘋果橘子經濟學 (freakonomics)提及過的有趣發現。簡單來說,母親全職照顧子女、搬到較好的社區、跟小朋友讀故事書和去博物館次數等等因素,跟小朋友的學業成都沒有顯著關係,相反父母擁有愈高學歷或是較為誠實則明顯對小朋友成績有正面影響。

個人「成就」究竟來自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是一個長期的學術爭論,這個結果無可避免會被視為命定論的一個證據。我反而樂觀地看,這些結果其實可能提醒我們,努力做好自己可能是父母教導子女的最好方法。對於喜歡跟把子女日程編得密密麻麻的家長,其實與其逼迫子女學東學西,自己學會這些琴棋書畫或者讀個學位,可能對於子女成績有更大幫助。

註1: Black, S. E., Devereux, P. J., & Salvanes, K. G. (2011). Too young to leave the nest? The effects of school starting ag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2), 455-467.

註2: Cullen, J. B., Jacob, B. A., & Levitt, S. (2006). The effect of school choice on participants: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lotteries. Econometrica, 74(5), 1191-1230.

註3: Fryer Jr, R. G., & Levitt, S. D. (2004). Understanding the black-white test score gap 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schoo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6(2), 447-464.

刊於2018年6月16日iMoney雜誌
0 Comments

​湊仔經濟學的補白:家庭篇

6/16/2018

0 Comments

 
小一派位剛過,有人歡喜有人愁,不少父母視之為「一派定生死」 ,彷彿子女一生前途都決定於這次隨機派位的手上。同一時間,「港孩」、「虎媽」等名詞近年都會不時見於報章,由此可見從生育、管教、到教育,養兒育女牽涉的問題可以非常廣泛。早前應邀為港台主持一個經濟學節目,其中一集正是關於養兒育女,因而看了不少相關的有趣硏究。電視有其限制,正好以文章補白。

養兒育女的家庭經濟學

話說在前,養兒育女相關的問題橫跨多個學科,我無意自大得把所有問題都説成是與經濟學相關,但湊仔的經濟學也不只是流於計算養兒育女要用幾多百萬的財務管理。家庭經濟學跟隨經濟學中人性會從資源局限中尋求最大效益的主軸,分析養兒育女中的各種行為。計量經濟學這個統計學工具,也能在成千上萬可能影響小朋友成長的因素中,整理出一點頭緒。

父母為養兒育女而付出資源,在缺乏社會保障和可信頼儲蓄方法的古代,多少是有點養兒防老的意味,父母之命、人離鄉賤、纏足等社會規範和習俗,其實也帶著父母保障自己對子女的私有產權的影子。在個人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養兒防老這個方法的風險較投資於股票市場還高,養兒育女恐怕只能看成是消費。至於這種消費帶來的是純粹為所愛付出的滿足還是孩子能歌善舞、金榜題名的虛榮,就只怕是因人而異,也非經濟學所能解答。

質與量的取捨?

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養兒育女都需要用上父母的金錢、時間和精神等資源,正因如此不少家庭在考慮生育問題時,少不免都害怕多生會分薄資源。經濟學家貝加(Gary Becker)早就提出過生育可能存在質與量的取捨,生於大家庭的小朋友因為平均所得資源軟少,特別是出生較後的子女一出世就面對已被分薄的資源,所以理論上學術表現應該較差。

理論歸理論,要證實卻從來不易,生多少子女很多時是家庭自主決定,假如本身家庭資源較為豐厚的父母較多選擇多生,又或者相反多生是父母不負責任的結果,數據反映家庭大小或是出生順序(birth order) 跟學術成績的關係就會偏頗。喜歡硏究中國問題的西北大學經濟學錢楠筠 (Nancy Qian),曾經利用中國放寬一孩政策這個超越個人控制的外來因素,希望為貝加的理論提供一絲線索(註1)。意想不到的是,錢楠筠發現政策改變帶來的新弟不單沒有分薄原有子女的資源,更提高了他們的入學率。不過,眾多的經濟學者曾經利用不同的外來因素改變來進行類似的硏究,其實未能得出一致的結論。經濟學硏究未有有力的證據證實子女存在質與量的取捨,至少反映養兒育女存在的規模經濟效益遠可能較想像中大,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也可能對個人成長有著重要的正面作用,兩者或者足以抵消兄弟姐妹爭奪家庭資源帶來的負面影響。

即使質量取捨的理論未有充分的實證支持,但的確有不少家長因此而自願選擇「一孩政策」,間接形成獨生和港孩的問題。面對管教難,有些家長倒是懂得搬出經濟學的一套,以透因「管理」小朋友的行為,更有甚者會直接了當把金錢作為奬賞。以金錢作為價格的確是市場經濟提升效率的竅門,但曾經有硏究發現當幼兒園對遲接回小朋友的家長收取罰款時,遲接回小朋友的情況是惡化而不是改善(註2)。這反映當金錢取代社會規範成為價格後,遲接回小朋友的家長反而可能更加心安理得。同樣道理,以金錢取代父母讚賞或認同成為價格,也未必得到預期效果。從中可見,湊仔經濟學的複雜性,也不只是流於一兩個的經濟學概念。

註1: Qian, Nancy. (2017) Quantity-Quality and the One Child Polic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amily Size on School Enrollment in China” Forthcoming in Gender and Development

註2: Gneezy, U., & Rustichini, A. (2000). A fine is a price.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9(1), 1-17.

刊於2018年6月16日iMoney雜誌
0 Comment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22
    October 2021
    May 2021
    Febr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September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February 2019
    Novem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March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