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s Wong
  • Home
  • Research
  • Knowledge Transfer
  • Teaching
    • Service-learn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conomics for Hong Kong
    • Economics for Digital Economy

社交媒體與政治二元

11/11/2020

0 Comments

 
執筆之時,美國總統大選仍未有正式結果,拜登已經宣布勝選,特朗普並未承認敗選。然而,無論誰人當選,美國的社會撕裂恐怕仍會繼續。從民意調查、立場兩極的媒體收視率以至政治捐獻者的立場檢視,美國政治上愈趨兩極的情況明顯。社會撕裂成因複雜,社會文化、外來移民、科技發展都有其角色。

幾位過往研究中國入口對美國勞工市場影響的經濟學者,最新的研究便發現愈受中國入口打擊的美國地區,民主共和兩黨的中間派政客在國會選舉中流失議席的情況愈為嚴重【註1】。入口引致政治兩極化的其中一個解釋,是在中國入口打擊勞工市場的情況下,受影響工人必然嘗試透過支持更為強硬的政客爭取重新分配資源以作補償,但是白人跟少數族裔卻會傾向支持較為有利自己族群的政黨,從而造成分化。

關掉臉書助減低對立

網下世界形成社會撕裂的成因雖多,但是大眾認定的頭號疑犯,仍然是網絡世界,特別是社交媒體。《美國經濟評論》剛剛發表一項關於遠離臉書的實驗,可以一窺社交媒體對於政治兩極化的影響【註2】。不要以為這種資料,隨便在街上找來一千幾百人關掉臉書就可以問到,實際上從核實參與者遵守關掉臉書的規定,到避免結果受到一班本身已經開始厭惡社交媒體,並早已打算遠離的自願參與者造成的篩選偏差,這種經濟學實驗都有大量工作需要處理。實驗結果反映關掉臉書的確有助減低政治二元的情況,使到兩黨支持者政治取態的分布更為集中,幅度近乎過去廿年政治二元惡化程度的四成。

何以遠離社交媒體能夠減低政治二元?觀乎實驗其他結果,即使關掉臉書後用家會轉向電視等傳統媒體,但是大概是傳統媒體在資訊的互動與使用上的方便實在難以匹敵,參與者整體接觸新聞的時間在關掉臉書後仍然大跌近15%。因此,實驗結果可能純粹只是參與者缺乏時事資訊帶來的副作用。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問題不是在於所有新聞資訊,而是在於透過社交網絡接觸的網上新聞資訊。畢竟這個實驗的其中兩位學者曾經發表過另一研究結果【註3】,發現接近四成的假新聞網站流量來自社交媒體,加上用家特別容易相信政治立場相同的假新聞,自然容易加劇政治對立。即使是真新聞,網絡上製造及傳播新聞資訊涉及的固定成本較低,理論上也更有利發展口味更為單一的小眾市場。幾年前,來自臉書的研究團隊,便發現臉書上分享的政治新聞,大多只會分別被同一政治立場的用家反覆轉載【註4】,很可能反映這些新聞立場傾向兩極。

現實圍爐或才是元兇

雖然網絡上的新聞資訊可能更為兩極,但是社交媒體用戶眾多,要是隨機瀏覽不同用戶分享的新聞,用家接觸「對家」新聞的機會仍然高達四成有多,理應有助降低分歧。事實卻是,臉書用戶一般點擊閱讀不同立場的新聞只有不足三成,當中社交媒體上所謂圍爐的情況有着重要影響,因為用家在臉書上擁有不同政治立場的朋友只有兩成。圍爐不單致使接觸資訊單一,早前提及的假新聞研究亦發現在社交網絡愈趨圍爐的人,更加容易相信立場相同的假新聞。

在另一個更早的研究中【註5】,顯示網上新聞媒體的立場即使較電視、雜誌等更為兩極,其實仍較全國性報章為低。更加重要的是,所有網上網下媒體其實都遠遠不及各種社交活動中的二元情況嚴重。由此說來,社交媒體所見的政治對立,很有可能只是大眾在現實世界中圍爐傾向的延伸。社交媒體一如其他網絡,在降低交友邊際成本的情況下也有擴大圍爐效應之效,但要是政治對立源於大眾圍爐的情況,單單把責任歸咎於網上新聞或是社交媒體,恐怕不會有助解決問題。

註1: Autor, David, David Dorn, Gordon Hanson, and Kaveh Majlesi. 2020. "Importing Political Polarization? 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Rising Trade Expos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0 (10): 3139-83.

註2: Allcott, H., Braghieri, L., Eichmeyer, S., & Gentzkow, M. (2020). The welfar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0(3), 629-76.

註3: Allcott, H., & Gentzkow, M. (2017). Social media and fake news in the 2016 ele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1(2), 211-36

註4: Bakshy, E., Messing, S., & Adamic, L. A. (2015). Exposure to ideologically diverse news and opinion on Facebook. Science, 348(6239), 1130-1132.

註5: Gentzkow, M., & Shapiro, J. M. (2011). Ideological segreg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4), 1799-1839.

刊於2020年11月11日信報

0 Comment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22
    October 2021
    May 2021
    Febr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September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February 2019
    Novem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March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