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s Wong
  • Home
  • Research
  • Knowledge Transfer
  • Teaching
    • Service-learn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conomics for Hong Kong
    • Economics for Digital Economy

數碼足跡與金融科技

2/8/2021

0 Comments

 
說過金融科技不只是網上銀行,網絡只為存取數據提供廉價便捷的工具,但是重點在於運用數據的能力。數據有價,解釋了為何面書甘願冒著損害聲譽的風險仍要把旗下業務客戶的數據盡量據為己有,也解釋了國內的科技巨企全都希望藉著本身網絡平台業務擁有大量數據的優勢染指金融科技引致出現「科技金融」的現象(techfin)。

提起金融科技,大家想起的多是金融機構的融資貸款。實際上不少企業都會涉及資金流轉和信貸,因此金融科技的應用其實更為廣泛。近日與好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黃德源教授閒談時,提及一篇近期刊登於學術期刊的研究,就是關於德國一間電子商貿公司如何利用客人數碼足跡留下的數據來評核他們的信貸質素(註1)。這間德國電貿公司的業務模式並不特別,只是在網上銷售傢俬,由於客戶是先取貨後找數,公司變相給予客戶一個短期貸款。面對如此情況,過往的傳統做法就是依賴信貸資料公司核實客戶資料和給予的信貸評分作出批核,而信貸資料公司主要就是根據客戶的破產欠款記錄、現存借貸以及過去的還款表現等硬指標評分。有趣的是,這個研究中的電貿公司同時嘗試利用客戶留下的數碼足跡改善信貸審批。

數碼足跡何處尋?

這些數碼足跡部分在客戶到訪電貿網站時留在伺服器日誌,日誌記錄了用家整個瀏覽過程,包括登出、登入時間;上網裝置是桌上電腦、平板電腦還是流動裝置;操作系統是視窗、Mac、iOS或是Android;到訪電貿平台的途徑是直接輸入網址、收費廣告、搜尋引擎抑或諸如格價網站的相關連結。另一些數碼足跡則可説是用家早於登記電郵地址時已經留下,電貿網站透過客戶提供的電郵地址,獲取了客戶電郵的服務供應商的和地址組成,當然也知道客戶在電貿網站輸入電郵地址時曾否出錯。

雖然大數據的分析經常涉及所謂數據探堪(data mining)的探索階段,但是上述的數碼足跡也不是純粹胡亂推砌。根據過往的研究,擁有以iOS作為操作系統的裝置往往頗為準確地反映用戶的收入水平。至於經由搜尋引擎廣告而非格價網站轉介到訪的客戶,也很可能反映客戶個人自律性較低、較易出於霎時衝動而購物。同樣道理,輸入電郵地址出錯的人也很大機會反映著與賴債相關的性格特質。即使是看似全無意義的電郵地址名稱,其實也有來自關於「冠名效應」的實證研究所支持。相關研究發現,以創辦人冠名的企業,因為名譽尤關,所以表現往往較佳。這個數碼足跡的研究,同樣發現願意把名字放於電郵地址的客戶,拖數的機會低近三成。

數碼足跡有助普惠金融

整理二十多萬的交易數據,研究發現根據數碼足跡決定是否給予客戶賒數的表現,其實優於傳統的信貸評分。更加重要的是,很多數碼足跡與信貸評分的相關性不高,即是數碼足跡內含的信貸質素資訊其實未能在傳統的信貸評分中反映,因此結合兩者可以大大提升信貸審批的表現,而改善的幅度幾乎等於獲得了借款人大量的個人財務資料。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社會上不少的人、特別是處於較為低下階層的人往往由於欠缺完整的財務資料而無法獲得傳統的信貸評分,因而被排擠於金融系統以外。這個研究卻發現即使純粹利用數碼足跡審批他們的信貸,表現同樣理想。加上早前另一個關於P2P信貸平台的研究(註2)同樣發現,信貸平台中包括數碼足跡在內的非傳統資訊,對於改善審批在傳統信貸評分表現較差的組別有更顯著的作用。由此可見,數碼足跡或者是推進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

數碼足跡改善信貸審批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元素,遺憾的是,不難想像上述結果被廣為人知後很大機會便會自動作廢(如果在電郵地址加個名字、按某類連結更易獲得信貸,恐怕任何人都樂於如此)。金融科技的發展,唯有依靠不斷的數據探索與相關的理論發展。

註1: Berg, T., Burg, V., Gombović, A., & Puri, M. (2020). On the rise of fintechs: Credit scoring using digital footprint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33(7), 2845-2897.

註2: Iyer, R., Khwaja, A. I., Luttmer, E. F., & Shue, K. (2016). Screening peers softly: Inferring the quality of small borrowers. Management Science, 62(6), 1554-1577

刊於2021年2月8日信報
0 Comments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July 2022
    October 2021
    May 2021
    Febr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September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February 2019
    Novem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March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Categories

    All
    Behavioral Economics
    Data Analyt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conomy Of China
    Family Economics
    Hong Ko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Technology
    Urban Economics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