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戰爭同樣會為世界帶來重大破壞,武裝衝突摧毀資本、人命,所造成的破壞顯易而見。貿易戰把根據相對優勢或是能夠促成經濟規模效益的全球化分工扼殺,同樣會為人民的生活水平帶來嚴重倒退。自由貿易為社會帶來整體得益可算是經濟學界少有的共識,但整體得益卻並不代表人人得益。
中國入口對美國勞工市場的影響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美國提供大量廉價貨物,得益的除了是消費者外,較少人提及的還有是在低通脹環境下得到更大空間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美國聯邦儲備局,但面對便宜的中國入口貨物競爭,美國本土相關行業的製造商和工人難免成為大輸家。直接受中國入口威脅的行業萎縮,無可避免地會波及為其提供原材料的上游企業,不過其下游企業卻或許能夠受惠於低廉的入口供應,因此中國入口實際為美國勞動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還有賴於實際的數據分析。
著名的宏觀經濟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跟幾位經濟學家,為中國入口對美國勞動市場的影響做了一個非常全面的估算(註1)。他們首先利用中國入口在美國各地不同的滲透率估算中國入口對不同產業的直接衝擊,再利用美國的產業關連表推算出這些衝擊為上下游產業的連帶影響,最後還把這些產業變動間接為消費投資帶來的影響也計算在內(美國鋼鐵業勞工失業後,自然會飲少幾餐茶,間接影響飲食業的勞工需求)。他們最終的估算是,中國入口在1999年至2011年間大約導致美國流失二百萬個職位,成為美國職位年增長率在2000年後,從之前近百分之三滑落至約百分之一的主要原因。消費者的利益雖廣但分散,企業與勞工則明顯更有組職,因此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政治利益下以貿易戰脅迫中國並非完全出外乎意料之事。
貿易頻繁可減衝突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不單是經濟利益所在,同時也與戰爭衝突有著緊密的關係。在帝國主義盛行的時代,戰爭往往是借貿易之名來掠奪他國資源的最強後盾,但在國際貿易框架日趨成熟的情況,貿易則可以是維持和平的大使。有經濟學者利用50年各國武裝衝突的資料分析,用上各種計量經濟學的工具釐清因果後,發現兩國之間的貿易愈頻繁,發生武裝衝突的機會愈低(註2)。有些理論認為這是由於兩國貿易的作用就像互相放在對方的抵押品一般,於是兩國之間的貿易愈頻繁,發生戰爭的經濟代價便會愈高,。另外,貿易也有助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因而有助增進互信以避免衝突。
至於戰爭,不但幾乎即時中斷敵對兩國的貿易,而且當國與國之間的互信在戰爭中破壞殆盡時,貿易也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重新建立。二次大戰時日本侵華,中國在戰爭中的整體傷亡固然巨大,但是各個省份受害程度其實有一定差異。經濟學者利用這些差異,發現超過半個世紀後中國內地各省份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往來,竟然仍然受到大戰當年所造成的死傷影響。在大戰時傷亡相對較多的省份、往後與日本的貿易也相對較少(註3)。
貿易與戰爭的互動關係,可以令世界從細小的事件進入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微弱的和平曙光,或許能夠開啟經濟交流之門,然後逐步加深至與敵對國家變成密不可分的貿易伙伴。當曽經與世隔絶的國家發現武力威嚇別國會同時重創自身經濟時,這個選項便會變得不再吸引。相反,貿易磨擦當然未必會直接引至武裝衝突,但當兩國的經濟關連在貿易磨擦中慢慢分離時,當兩國在其他政治事件中一旦擦搶走火時,大打出手的顧慮自然會大大減少。
註1: Acemoglu, D., Autor, D., Dorn, D., Hanson, G. H., & Price, B. (2016). Import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US employment sag of the 2000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4(S1), S141-S198.
註2: Martin, P., Mayer, T., & Thoenig, M. (2008). Make trade not war?.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3), 865-900.
註3: Che, Y., Du, J., Lu, Y., & Tao, Z. (2015). Once an enemy, forever an enemy? The long-run impact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from 1937 to 1945 on trade and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6(1), 182-198.
刊於2018年5月19日信報